依托农村新型主体 走产业扶贫脱贫之路
——公安县毛家港镇竹乡湖村扶贫工作调查
毛家港镇竹乡湖村是由原下桥口村、乡政村、长湖村合并,全村1129户,4159人,总耕地面积11469亩,是一个水旱两兼的地方,与弥市镇的姚家村和两县街村毗邻。村两委一班人从本村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新型主体为依托,产业扶贫的新路子,扶贫效果显著。
全村共有贫困户98户,贫困人口250人,其中政策兜底的有18户,18人,剩下80户,232人,这些贫困户怎么办?村两委一班人认真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每户如何致贫的原因研究对策,实事求是地开展扶贫攻坚,根据本村扶贫工作特点,他们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扶贫措施。
实行干部包保责任制。由县交警大队、县农业农村局、毛家港镇机关干部和扶贫工作组、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包保贫困户2-3户,签定扶贫工作责任书,负责做好贫困户的脱贫工作,全村现有农村新型主体24家,其中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14家,流转土地3900亩,农村新型主体在流转土地时,优先流转精准扶贫户的土地。因为这些贫困户除了国家政策兜底以外,大都是因为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有的是因病、因智致贫,村党支部书记杨小平包保的扶贫对象罗永刚,全家3口人,他想养鱼,苦于没有鱼池、资金和技术,没技术。2016年春,杨小平安排他先跟别人学习养鱼技术,帮助他流转低湖田110亩,贷款10多万元,当年冬挖成了精养渔塘,2017年开始养鱼,每年纯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做了房、买了车,2019年脱贫致富了。村主任李章成包保的对象裴红,全家7口人,妻子患乳腺癌,因病致贫。但他有种桃子等水果技术,2012年底李章成帮他流转土地200多亩,每亩付农户土地流转费666元。他先后两次借他20多万元,支持他发展桃子产业。2015年桃子获得丰收,除去开支,赚了10多万元。几年的经营他不仅还清了所有欠款,2017年脱贫致富了。裴红逢人就说:“如果不是李主任帮我,我这个家早完了。”为了报恩,他主动流转了贫困户肖保中、龙后松、郑继华的17.4亩田,平时雇工主要是请这3户贫困户2018年用两年时间帮助这3户11个贫困人口脱了贫,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元以上。如新型主体大户文坤军,全家4口人,2015年流转土地150多亩(期中有4户贫困户土地25.4亩),发展虾稻连作产业,每亩给农户流转费540元,除去开支,纯收入在15万元以上,涉及贫困户肖孚中、王椒兰、文坤英、郑继华4户,贫困人口8人。他还经常雇请这4户打短工,每户流转土地费和打短工收入每年近万元,加之家庭家禽养殖收入人平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2019年这4户终于脱贫。象这样的典型事例还有很多,这24个农村新型主体共流转贫困户土地215亩,每年付给贫困户流转费13万多元,付给贫困户打工工资8万余元,让他们逐渐摘掉贫困户帽子。实践证明,培育农村新型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是扶贫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贫困户脱贫的重要途径。鼓励有一技之长的贫困户外出打工脱贫。村主任李章成包保的对象熊星,全家5口人,他对网络销售感兴趣,他就鼓励他并请行家指导。2017年,他开始搞网络销售,主要销售水果、蔬菜、家禽及家庭日常生活用品,生意搞得红红火火,每年纯收入在10万多元,2018就脱贫致富了。不仅做了新房,买了小汽车,还娶了媳妇。县农业农村局扶贫工作队樊西华,从2014年开始包保扶贫对象周绍荣,全家5口人,他的儿子靠教育扶贫资金读完大学后,樊西华同志主动帮忙联系就业岗位,在一个金融部门上班,月工资在2万多元,2017年全家脱贫了。这个村贫困户外出打工的有11户,13人,年纯收入在100万元以上,不仅脱了贫,而且致了富。该村鼓励贫困户进行家庭养殖脱贫致富,对有一些贫困户既不能外出打工,又没有多余土地向新型主体流转,怎么办呢?村里采取组织他们学习养殖技术,采取外地参观,请养殖技术员授课,请养殖大户上门培训等方法,帮助开展生猪和家禽养殖。贫困户张志华全家3口人,每年循环养猪50头以上,每年出栏38头,年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还有一些贫困户有的养鸡、有的养鸭、有的养鹅,家家都在100只以上。近几年家禽行情较好,加之有技术员指导,国家又有补贴,收入十分可观,户户都达到了脱贫标准。这些贫困户笑在眉头喜在心,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 上一篇:抗美援朝 风采犹在——访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老战士 2020/12/21
- 下一篇:毛家港镇老促分会联手志愿者关爱老区困境老人 20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