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把中央的决心变成群众的实惠还要做好很多工作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四川省代表团会议时,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发表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件涉及全局的大事,国家是放在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有方针有政策,这次还拿出了真金白银。中央是下了决心的,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怎样做好工作。汪洋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把中央的决心变成群众获得的实惠确实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好:首先是转变观念,深刻理解精准的含义;第二,要目标明确:脱贫的内容是“两不愁,三保障”;第三,要精准施策,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改进工作。
以下为讲话摘录: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件涉及全局的大事,无论是党的性质还是社会性质都决定我们必须做好这件事,我们党的执政宗旨决定了我们要做这件事,我们的社会制度决定了不能搞两极分化。国家把打赢脱贫攻坚战放在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十八届五中全会后中央召开的第一个各省党政领导都参加的会议是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所有政治局常委也都出席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发的第一个文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十八大以来,省市区党委书记和省长给中央签的第一个“军令状”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状。
国家对扶贫不仅有方针有政策,这次还拿出了真金白银:易地搬迁现在是准备投资6000亿元,“十三五”期间贫困地区道路建设准备投资200亿元,水利建设也是2000多亿元,新农房改造贫困地区也是重点。
中央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后,我们加大了政治动员力度:22个和中央签了责任状的中西部省份层层下达任务,春节以前中央国家机关160多个单位由领导带队去定点扶贫的地方进行对接。
可见,中央是下了决心的,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怎样做好工作。
从目前的情况看,做好这项工作,把中央的决心变成群众获得的实惠,确实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好:首先是转变观念。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这个方针以后,在各个场合反复强调就是为了让大家转变观念。
强调精准就不是推进贫困县整体上水平,是要精准发力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1978年中国的贫困发生率在农村达到96.8%,到2000年的时候大幅降低。现在贫困发生率是5.8%,这个时候再不搞精准而去搞整体上水平,在五年内是做不到的,五年内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就是要求因人因地制宜,就是要精准到人。这个观念一定要转变,从上到下我们都要深刻理解精准的含义。
第二,要目标明确。这个目标不是仅仅看收入达到多少,收入是扶贫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内容。脱贫的内容是“两不愁,三保障”。吃不愁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上级对贫困地区是有支持的,所以一些地方争着戴贫困帽子,现在有正向激励机制,退出的地区原政策还享受,政府还奖励。现在有些地方按收入可以算是脱贫了,但是他们没有“三保障”就仍然存在问题。
设计“两不愁,三保障”不仅考虑了生存的需要,还考虑了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有保障,这就解决了代际贫困传递问题;基本医疗有保障解决了扶贫攻坚中最突出的贫困来源——因病致贫问题,因病致贫的人口占到贫困人口的42%,新农合并不能保证农民不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住房有保障,收入虽然多了,但是住的房子不能遮风不能挡雨,这样也不行。所以目标要明确,不能只看收入多少。
第三,要精准施策。我在调研和落实的过程中发现,精准施策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改进工作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精准施策一直在路上。
比如义务教育,经费到位但是有人不上学,在凉山或者高原藏区都会有这种情况,问题不是有没有义务教育的制度,而是能不能让该上学的孩子都上学,这是攻坚的任务,解决了才能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
在云南调研的时候,一些民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直到现在这些人还是走不出他们的村寨,讲不出汉语。让他们融入现代社会,这才是精准扶贫。
医疗也是这样,新农合不能保证农民不会因病致贫,后来中央在执行政策的时候也讲到了,参加新农合后考虑搞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临时困难救助,靠这些政策让农民不会因为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调研中发现,农村中有很多人是长期慢性病,所以精准扶贫需要我们各级干部深入基层,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精准。
易地搬迁现在有一个问题,老百姓觉得是上面给钱想趁这个机会把房子盖大一点,盖了一二百平方米,结果又欠了债,这就出了大问题了。易地搬迁就是脱贫的房子,让老百姓住房有保障。如果开始不考虑好这个问题,最后肯定会适得其反,成了易地负债搬迁。
3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参加完四川省代表团会议后再次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 上一篇:湖北代表团:建议将郑贵高铁纳入国家“十三五”铁路规划,带动老 2016/3/14
- 下一篇:关于开展“智.爱行动”公益抗癫中国行公安县癫痫病患者公益救助 20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