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 经验交流

培育特色产业 助推老区发展

2016年6月14日 来源:石首市老促会桃花山镇分会       浏览:

    我镇位于石首市东南部,地处湘鄂两省交界处。原来是省级贫困乡镇,在历届镇委、镇政府积极努力下,通过多年扶贫攻坚艰苦奋战,三年前甩掉了贫困乡镇的帽子。全镇面貌焕燃一新。变成了一个集“革命老区、鄂南边区、风景名胜区”于一体的美丽乡镇,被授予“两湖明珠山镇”、“全国无公害水果之乡”、“全国万村千乡百县特色旅游示范乡镇”、“湖北省级风景名胜区”、“省重点革命老区乡镇建设先进单位”、“全省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建设发展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文明乡镇、省级卫生镇、省级生态镇、省级森林城镇、湖北省首届“十大荆楚最美乡镇”。被人们誉为“世外桃花源,人间桃花山”。镇老促分会积极配合镇委镇政府扶贫攻坚中心工作,深入调查研究,主动建言献策,争取资金项目,兴办思源回报工程,做了大量的“拾遗补缺”、“雪中送炭”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荆州市老促会于2014年在我镇召开了老区产业发展现场会。

 

    镇老促分会也先后多次获得“全国老区宣传工作优秀单位”、“全省先进老促会”。

 

    一、依托山水资源,培植主导产业
    45里桃花山是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交汇处的唯一山脉,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众多的红色遗址、深厚的
文化底蕴、迷人的民间传说和丰富的特色产品。桃花山镇老促分会发挥参谋作用,积极建言献策,推动产业发展。镇委、镇政府抢抓“扶贫攻坚”战略机遇,依托革命老区区域优势,立足“依托桃花山、发展休闲游、形成大产业”的工作思路,确定林果产业、生态养殖和休闲旅游为老区扶贫主导产业,使红色旅游与老区扶贫有效融合。
   

 

    1、振兴林果业。按照“绿满石首”行动要求,继续实施“万亩林果业振兴计划”,采取“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采用“上山下田”、“土地置换”等办法,通过“以奖代补”措施发展桃树、皱皮柑、油茶等,今年新增桃树面积1000亩,皱皮柑面积2000亩,油茶面积1000亩,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新建成果老山桃树观光采摘园、李花山皱皮柑、梓童阁油茶等一批示范基地。投资200万元,栽种全冠樟树1000余株,圆满完成桃花山境内“公石”公路通道风景林建设。投资60万元在1.1公里“桃五”改线公路栽种桂花、紫薇等景观树。通过荒山绿化、村庄绿化和庭院绿化等,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色村庄,使林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为革命老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优化养殖业。坚决执行规模养殖“禁养退养”,推广“林—果—鸡”、“猪—渔—沼”、稻虾连作等种养模式,依托工作队帮扶,让贫困户与合作社对接,实现合作共赢,促进扶贫帮困。依托“凤来”和“绿凤”两个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其在各村设立的养殖点,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的帮扶下,合作社已同全镇大部分村签订帮扶协议,承诺为老区贫困户提供鸡苗、养殖技术、销售管理等全方位服务,加上村委会适度奖补帮扶,确保贫困户小投入获得大利益。目前,在“凤来”土鸡专业合作社法人秦文涛的示范带动下,全镇散养土鸡超过100只的贫困户有300余户,投入奖补资金50余万元,可实现人均增收达1000元以上。桃花山镇今年新发展龙虾养殖面积5000亩,全镇总面积达25000亩,尤其是制订奖补政策,对贫困户利用冬闲田养殖龙虾的每亩补助400元。全镇近200户贫困户依托专业合作社“产——供——销”的服务体系,养殖龙虾近5000亩,亩平增收近4000元,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为老区人民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发展休闲游。一是保护生态环境。采取“退渔还湖”、“封山育林”、“整村搬迁”等护水养山措施,让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二是提供观光消费。建起“桃树观光采摘园”,使“赏花经济”的链条拉长。加快推进三菱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发展湿地观光农业和渔光互补农业,建起了荷花观赏区、休闲垂钓区、桃林赏花区、泛舟游览区。三是发展特色农家乐。大力推广“景区依托型”、“民俗文化型”、“农耕体验型”等特色农家乐模式,形成“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学农家艺”的休闲体验时尚。积极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农庄就业,增加收入来源,先后有贫困户对象近100人到各农庄上岗就业,每月可为家庭增收1500元以上。全镇现有各类农家乐150余家,吸纳剩余劳动力750多人。全镇每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旅游收入1.5亿元,其中农家乐每年就为农民创收5000多万元。四是开发旅游产品。充分发挥红军树革命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和利用桃花山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龙头”作用、“生态”品牌和“科技”效益,依托蓬勃发展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将生态鱼、笋、油、鸡、蛋等土特产品进行加工和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

 

    二、创新工作方法,促进产业发展
    1、基层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老区革命传统精神,号召党员干部带头种植
桃树、皱皮柑,发展生态立体养殖,创建党员生态种养示范点。发挥亲情感召力量,鼓励流动党员带资金、带项目、带信息、带技术建设家乡,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党支部引领下,围绕桃树、皱皮柑、小龙虾、土鸡养殖、农家乐、农村电商等优势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20余家,分4次整合各类资源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1000余人次,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2、新型农民带动产业发展。从传统农民、外出人员、社会人才中用心用力引进挑选能人,将其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鼓励他们发展现代农业。目前,秦文涛创办的“凤来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有养殖大户20余家,社员近300个,今年获得“省级示范社”称号。桃花山镇易湘林、王本立、李志军、刘进创办的“桃花苑”种植专业合作社、“家乡美”桃树观光园家庭农场和“绿凤”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及桃花山镇电商服务中心正成为产业发展的排头兵。目前正在申报“桃花山皱皮柑”为国家地理标志,今年有望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3、电商快车助推产业发展。镇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中心及50多家电商的成立,将桃花山的皱皮柑、血红桃等生态农副产品和糍粑、团子、竹笋、根雕等特色旅游产品销到全国,提高了农户发展生态种养和休闲旅游产业的积极性,促进山区群众增收致富,助推精准扶贫脱贫。据统计,桃花山镇电商年销售额已突破5000万元。

 

    三、鼓励回乡创业,助推精准扶贫
    山区面貌变化,基础设施改善,扶持政策配套,典型样板带动,吸引了在外打工谋生的村民纷纷回乡创业
,据不完全统计,全镇2.4万人中,有5000多人在外打工,已返回创业的2000多人,占外出人员的40%左右。带回和引进创业资金1亿多元。他们思路观念新,资金相对活,具有一定的特长、技能。我镇出台很多优惠政策,动员鼓励支持他们回乡创业,使他们成为我镇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役的一支强大的生力军。如秦文涛,桃花山镇九佛岗村人,90年代末,他和其他打工族一样,怀揣着自己的梦想踏上了南下的征程。一次回家过年,看到老家的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外地游客纷至沓来。尤其桃花山土鸡成为了游客到桃花山餐桌上必点菜,通过观察认为土鸡养殖大有可为。2009年,正当他的生意来势较好的情况下,他果断放弃了手头的生意,回老家开起了桃花山风来养殖基地。用在外打工的积蓄将九佛岗村500亩荒山承包下来,作为桃花山土鸡养殖基地,所引进的鸡苗关在鸡舍40天后,就放到山间散养。2010年初,由于缺乏技术支撑,土鸡死亡的噩梦延续了一年。当初20000只鸡苗进门,却只有3760只鸡出栏,顾客的不信任导致所有鸡蛋滞销,亏损了12万元。2011年,他汲取教训,向亲戚朋友借款,新建鸡舍,调整养殖模式。在减少一半养殖量的同时,实行天然放养与集中饲养相结合,达到了省人工、省饲料的生态养殖效益。在土鸡集中饲养过程中,将玉米、红薯和南瓜混喂,养出的土鸡蛋个个都透着诱人的桃花红,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得到了石首、华容两地消费者的认可,销售价格也跟着攀升,当年挣回了前一年亏损的12万元,还有盈余。2012年,他成立了石首市凤来土鸡养殖合作社,与当时的几个养殖大户达成了一致协议,为他们统一提供鸡苗,实行生态无公害林下养殖。通过两年的努力,凤来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加盟农户80多户,共同养殖土鸡,使养殖户户平增加收入达到万余元。

 

    为了进一步提高土鸡的品质、市场认可和为农户争取更高的经济回报率,近年来,该合作社相继出资申请了“桃泉康”商标,统一包装。在土鸡的种源、孵化、养殖等方面推出了“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全新养殖模式。通过安装视频实现网络远程监控,追朔每个产品的身份信息,保证土鸡质量,打响桃花土鸡品牌,得到消费者高度认可。现在的土鸡和土鸡蛋远销湖南、广东、武汉、上海、北京等各省份和大中城市。

 

    2014年,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示范效应,让更多的群众能够通过现代技术提高养殖收益,秦文涛率先在石首城区开设了省内首家土鸡直营店,采用互联网+的模式,利用线上线下有机结合,逐步改变桃花土鸡、土鸡蛋被部分商家以次充好、以假代真的假、伪、劣的形象,让桃花土鸡、土鸡蛋成为人们口中的美味,心中的安全、桌上的佳肴。经过努力,凤来合作社2015年年产值达到80多万元,共有社员200名,加盟农户80多户,户平年增收8000多元。

 

    秦文涛还先后被评为“荆州十大杰出青年”、石首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2015年9月,该社策划的“凤来生态休闲观光型农业文化园”项目荣获“中国创翼”(2015)青年创业创新大赛“银翼”奖。

 

    又如虢明鹏,桃花山镇李花山村人,1989年出生,2014年之前五年,一直在上海学尔森装修学院从事教务和课题研究,每月工资7000元。

 

    2014年年底虢明鹏回乡结婚时发现,桃花山镇的旅游发展势头很好,土特产品销售火爆,农家乐发展的有声有势,全村130余户有近三分之一的农户依托桃花山生态园兴办农家乐、宾馆等。他通过近一个月的观察与了解,发现本地农家乐缺乏网络效应,外地群众和网民对桃花山旅游了解不够,对吃、住、行等都知之甚少。他心中独自想,如果我在家里开设农家乐,并上网上制作一个平台来宣传桃花山应该可行,心动不如行动,2014年4月份,他用学习专业知识在网络上开设了桃花山镇第一家“随园7号农家乐”美团平台,想看看到底有没有旅客网上订餐,没想到,一个月不到,就接到了网上第一份订单。2015年在他的带动下,先后有巧巧、樟树、新园农庄都开设了网上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为了吸引游客,他认为要想让生意好起来,必须要做好桃花山镇旅游宣传,让更多的人群知道桃花山,让更多的人了解桃花山季节特色亮点,发布景点信息、游客须知、特色亮点内容,充分发掘桃花山镇山水、人文、地理等优势,让游客放心、安心、舒心。同时还发动农庄和景点,开展团购活动,实现客源共享,设定旅游线路,让游客有点玩、有地吃、有房住。

 

    2016年春游季节,随着网络效应的作用,“随园7号农家乐”日接待量达600人次,日资金流量达2万元以上。年接待旅客达20000人次,年收益达50万元,纯收入20万元以上。